足球亚盘王
新闻动态

几时归去,岁寒围炉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5:38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  

图片

每逢冬日,日子仿佛慢了下来,最惬意的事,莫过于三五好友,围坐一席,生一炉火,周围随意摆放着板栗、红薯、柑橘等食物,或畅谈,或饮茶,或慢慢等待食物烤熟,而后分甘同味,准备与等待的过程虽然繁琐,却也别有一番滋味。茶水徐徐沸腾,气氛不急不缓,正如生活本应的姿态,闲慢且踏实,汪曾祺说:“家人闲坐,灯火可亲。”点击观看视频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陆羽《茶经》中说: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”对于古代的文人而言,饮茶,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行。古来文人多嗜茶,喝茶极为讲究。唐人陆羽的《茶经》是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,洋洋洒洒三卷十篇,从择茶、选水、配器、环境、鉴赏......无一不精。

图片

图片

明 十竹斋笺谱“凡炙茶,慎勿于风烬间炙,熛焰如钻,使凉炎不均。持以逼火,屡其翻正,候炮出培,状虾蟆背,然后去火五寸。卷而舒,则本其始,又炙之。其始,若茶之至嫩者,蒸罢热捣,叶烂而芽笋存焉。其火,用炭,次用劲薪。其水,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其沸,如鱼目,微有声,为一沸;缘边如涌泉连珠,为二沸;腾波鼓浪,为三沸;已上,水老,不可食也。凡酌,置诸碗,令沫饽均。”——陆羽《茶经·茶之煮》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古时,文人士大夫常以茶代酒作宴,邀友相聚,或品茗清谈,或吟诗酬唱,谈笑风生,好不惬意,称之为“茶宴”,今人更喜唤作“围炉煮茶”。

图片

明 唐寅 《事茗图》茅庐草舍,主人端坐室中,目视远方,神态怡然,侍童扇炉煮水,而小桥之上,友人正携琴而来。不免使人浮想联翩,高山流水,扶琴品茗。

图片

图片

“茶宴”一词最早见于公元454 年的《吴兴记》 :“海岁吴兴、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。”唐时饮茶之风日炽,上自王公贵族,下至平民百姓,皆有设茶宴待客者。至宋代饮茶之风较唐代更为兴盛,朝野之中遍行茶宴,皇帝曲宴点茶、百姓品茗斗茶之例数不胜数。宋徽宗赵佶便精于茶事,常常亲手点茶赏赐群臣,更撰有茶书《大观茶论》。

图片

北宋 赵佶 《文会图》

图片

南宋 刘松年 《卢仝煮茶图》山野之中,松槐交错,幽篁摇曳,长须翁肩瓢去汲,而卢仝拥书而坐,气定神闲,侧耳聆听“松风”,清幽静雅。

图片

图片

元、明二朝,注重饮茶意境的文人士大夫设茶宴,往往寄情于大自然,通过书画表现名山大川、自然风光。

图片

元 赵原 《陆羽烹茶图》远山近水,天地同流。一轩宏敞,堂上一人,抚膝而坐,旁有童子,拥炉烹茶。画题诗:“山中茅屋是谁家,兀坐闲吟到日斜。俗客不来山鸟散,呼童汲水煮新茶。”

图片

明 仇英 《赵孟頫写经换茶图》至清代,公私茶宴时常可见,史载:“上至朝廷宴会,下至接见宾客,皆先之以茶,品在酒醴之上。”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自古至今,饮茶方式因时因地而变化,今人的围炉煮茶也不再似古时茶宴那般讲究,但与之带来的那份情感却是共通的。它以自然的形式,在人与人之间,建立起一种无形的连接,丰盈着你我的生活与精神。围炉煮茶,是一种生活的情趣。它教我们在忙碌的日常中寻找那份宁静,在喧嚣的世界里保留一方心灵的净土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与自然、与自己对话,成为对当下生活的礼赞,不必急于品味,只需静心等待,看那茶叶在水中翻涌,慢慢地舒展,手中小小的一杯热茶,便能使我们产生幸福感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寒冬腊月,正好也是一年的末尾,不妨暂且放下匆忙的心,与亲朋好友,拥炉而坐,倾心畅谈,于茶烟方袅中,感受苏轼所说的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足球亚盘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